夏日高温难耐,中暑患者频频增多。我院急诊科繁忙不已,常见症状包括头晕、恶心、胸闷,严重者甚至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那么,面对中暑,我们该如何急救并有效预防呢?接下来的内容将为你提供详尽的指南。
.中暑急救与预防
1.1?中暑急救处理方法
中暑是由于人体无法有效散热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急救的关键在于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并实施降温措施。仅仅依靠掐人中是远远不够的。以下是一套实用的中暑急救处理步骤:
首先,将中暑患者迅速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物,以便更好地散热。
其次,使用湿毛巾对患者的面部和全身进行擦拭,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的区域,同时可以加置冰袋以增强降温效果。随后,将患者安置在空调房间内,温度控制在约23℃,避免过低导致不适。
对于中暑初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地补充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但需注意,不可在短时间内大量补充水分,以免引发呕吐、腹痛等不适。
若中暑者已失去知觉,应指掐其人中、合谷等穴位以促醒。如发现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1.2?高温中暑的类型
中暑可分为轻症和重症,轻症表现为头晕、乏力等;重症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这些症状可能危及生命。
高温中暑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轻症中暑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加快,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而重症中暑则涵盖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可能表现为这三种类型的混合症状。值得注意的是,中暑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1.3?高温中暑的预防与急救
高温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预防中暑需要了解症状和类型,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减少外出时间、做好防晒措施和携带补充电解质的饮品。
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急救处理,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温中暑带来的风险。
1.?中暑的临床表现
中暑症状从轻微的头晕、目眩到严重的高烧、抽搐不等,重症的表现包括热射病,体温可达0℃以上。
先兆中暑的症状包括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等,这些症状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一段时间后出现,体温通常正常或略偏高,不超过38℃。
轻症中暑的症状则更加明显,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同时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等表现,脉搏细弱,心率加快,体温可能继续上升至38℃以上。
重症中暑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则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0-2℃以上)、无汗、皮肤干燥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谵妄、昏迷和抽搐等神经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情况。
1.5?哪些人容易引发中暑
肥胖者、年老体弱者、熬夜者、户外工作者、剧烈运动者、腹泻者及不爱出汗者均易发中暑。
肥胖者由于体内脂肪含量高,热量难以迅速排出,因此肥胖者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困扰。年老体弱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其心肺功能可能较弱,排汗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了中暑的风险。此外,户外工作者、剧烈运动者以及腹泻者,都容易因高温、缺水或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排出而引发中暑。同时,那些平时不爱出汗的人,在高温环境下也可能面临更高的中暑风险。
1.6?中暑的预防措施
在高温季节,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做好防晒措施、适时补充水分,并选择清淡饮食。
在高温季节,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尽可能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并尽量缩短逗留时间。若在中午时分外出,可适时前往银行、商场等室内凉爽场所休息片刻,再继续户外活动。
外出时,应做好遮阳措施,如携带遮阳伞、戴遮阳帽和遮阳镜,并涂抹防晒霜,以减少在烈日下的户外活动时间。
1.7?警惕重症中暑
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中暑类型,表现为高体温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需要及时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近期,北京一名9岁的导游“龚哥”因中暑不幸离世,医院诊断为“热射病”。热射病,又被称为重症中暑,是所有中暑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以下症状需特别警惕:
体温明显升高,通常超过0℃;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还可能伴有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异常表现;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恶心、皮肤发红、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
热射病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由轻至重的逐步发展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最终演变为重症中暑,其中热射病为最严重的阶段。若能在中暑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将能有效降低热射病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