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健康
传递:爱地球
爱万物
正能量
熊春锦
⒈送花神
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
因为芒种节交近农历五月间,故又称“芒种五月节”。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这是芒种节气有关送花神的文学记载。
⒉安苗
安苗是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
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因岭南岭北气候有差异,岭南登源一带一般在芒种后择一吉日进行,而岭北上庄一带则基本固定在每年的六月初三这一天举行。
⒊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的侗族,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
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侗族的传统习惯,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夫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来到夫家小住几天。
因此,当夫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夫家来共同插秧,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
节日当天,青年们和新婚夫妇一起来到田间插秧,男女之间展开竞赛,你追我赶,十分热闹。
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
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
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在田边观看。
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
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
⒋煮梅
南方,每年五六月正是梅子熟时。
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
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四时纂要》:“闽人以立夏后逢庚入梅,芒种后逢壬出梅。
又杨梅,果名。
《越郡志》会稽杨梅爲天下之奇。
又梅梅,犹昧昧,居丧之容也。”
《本草纲目》:“梅,血分之果,健胃、敛肺、温脾、止血涌痰、消肿解毒、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
日本医书《医心方》中记载“梅可断绝三毒”,对治疗食物中毒、中暑和喝冷水导致的腹泻很有效。
据说在盛产青梅的南京溧水县,至今还保留着在芒种节气里泡青梅酒的习俗。
用10斤白酒,加3斤阴干的梅子、两斤冰糖,密封一个月后便可开坛小酌,“青梅煮酒”具有保健功能。
梅子这种青翠的色泽,让人一看几乎就要流口水了,不由人想起“望梅止渴”的典故,也是有其道理的。
资料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熊春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编辑:刘述纪
“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法则
就是修身治世,要求我们
“尊道贵德,敬天爱地,
顺天应人,治己事天。”
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
《老子·五千言》对我们的要求——
通过内圣外王达成内成外就,
再来无私地奉献服务于苍生!”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