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虚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跑中失温多可怕环球网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

户外运动中失温的原因主要有:

环境温度过低和穿着太少,使得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

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

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失温有哪些症状?

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

■轻度失温

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重度失温

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为何夏季也会出现失温死亡现象?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即便在夏季,也会有早晚温差,由于马拉松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再加上风力加大,也极容易出现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出现失温,具体如何施救?

安全转移

错误做法:继续暴露——在队友出现失温症状时,直接在垭口、山顶等暴露地带进行救援,风雪环境中的患者会加剧失温。

正确做法:转移或扎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冷面隔离

错误做法:接触地面——如果让患者直接躺在地上,或者帐内没有铺设睡垫,地面会将患者仅存的热量一点点拽走。

正确做法:隔绝地面——在转移患者之时,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干燥处理

错误做法:身着湿衣——如果任由被雨雪打湿的衣服贴在患者身上,身体会一直处于一个潮湿的小环境中。衣物中的水分成为传热导体,同时水分的蒸发也会带走更多热量。

正确做法:更换干衣,进入睡袋——无论患者穿了多少层衣服,只要被浸湿,都应迅速将湿掉的衣服全部脱下,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换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核心区域加温

错误做法:搓手搓脚——一种常见的错误方法是搓手心脚心。首先,摩擦在患者有冻伤的情况下会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四肢温度升高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

正确做法:核心区域加温——核心区域加温的方式可以是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

能量注入

错误做法:饮酒——让失温患者饮酒,是常见的错误做法。喝酒的确会有一种“暖和”的假象,但是随后会加快热量流失。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而且它会造成血管的扩张,加快血液循环,由此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扩张的血管也会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区域。

正确做法:补充流质热食——失温救援的根本是身体恢复产热,所以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出现失温,如何防?

注意内衣的选择

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要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

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注意保暖防护

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及时补充体能

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据光明日报)

专家:

出现低温症信号应立刻终止比赛

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河石林景区举行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截至目前已有21人遇难,失温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失温到底多可怕?5月23日,记者采访了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导师,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导师王铁*。

“只有活着才能完赛!”

王铁*表示,在这类活动中,出现这么多因低体温症遇难的情况很少见,这也提醒活动主办方和参赛选手都应该有充分的风险意识,最好能提前掌握当地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王铁*说,作为参赛选手,最好能带上足够保暖的衣服。“虽然越野赛是比较艰苦的比赛,可能每多一点重量都会影响比赛成绩,但是跟生命相比这些其实也不重要了,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完赛!”

比赛中,一旦参赛选手发现自己身体出现了不受控制的颤抖,这就是低体温症的危险信号,需要立刻终止比赛紧急下撤,越早撤离越好。

据公开报道,参赛选手们遇险的20公里至31公里赛段,位于第二打卡点(24公里)和第三打卡点(32.5公里)附近。两个打卡点间相隔8公里,全部是爬坡路段,很多地方非常陡峭。原本此段赛道的难度就很大,遇到了大风、降雨的恶劣天气,选手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王铁*指出,低体温是因为人体损失的热量超过了产生的热量。及时补充能量,可以通过及时补水进食来实现,例如可以多准备一些含糖饮品或者食物。除了携带防风保暖衣物以外,还要从热量的4种传播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蒸发)上考虑,如何阻断热量丢失,例如准备防风保暖的衣物、保持身体干燥、使用急救毯等。记者注意到,据公开报道,由于极端天气出现,山地风太大,参赛选手们携带的保温毯都被吹烂。

失温症常常出现在这些运动中

谈及能量补充,王铁*介绍说,对于这种超长的越野比赛,沿途都会设置若干补给点(简称CP点),为参赛选手提供饮食来补充能量,但是补给点具体设置几个,间隔多少设置一个,不同赛段疏密程度如何,这些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说比较艰难的赛段,是不是应该多设置一些补给点?一个5公里的艰难赛段,可能消耗的能量比后面20公里还要多。如果由城市马拉松变成越野马拉松,那参赛选手的体能消耗还要更多。当然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王铁*指出,补给点的设置情况与当地救援保障人员的数量装备息息相关,一般赛事主办方会在比赛开始前,沿着赛道走一遍甚至几遍,来评估和决定补给点的设置情况。“一般来看,补给点设置肯定是越多越好。但矛盾的地方在于,补给点设置得越多,投入的成本和工作量可能会让主办方难以承受。”

“失温”是这次比赛事故中被反复提及的词语。王铁*表示,失温症与周围环境温度息息相关,往往会出现在滑雪、野外游泳、皮划艇、铁人三项等运动中。“在这类活动(马拉松和越野)中,出现这么多低体温症的情况很少见,遇到较多的是中暑,这可能让大家忽视了对低温的防护。所以这次事故也是警钟,提醒各个活动主办方和参赛选手,在组织和参加这类活动的时候,除了要注意热的因素(防止中暑)以外,还需要密切注意冷的因素(防止低体温症)。”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严雨程

业内声音

1.预防大于救援,多带件衣服没有错

罗静(此次赛事参赛者,曾登顶包括珠峰等十余座海拔米以上山峰):

“我习惯按照登山的装备来准备,所以出发前多带了一件防风、防雨的外套,还有一条裤子。很多选手为了减轻负重都没有带多余的装备。虽然比赛区域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极端天气,甚至以往都以防晒为主要任务,但是户外天气多变永远超出你想象。”

王旭东(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执委):

“山岳地带通常会有小气候,夏季更容易形成雨、雾,冬季更容易形成风、雪、低温等,所以除了了解距离、地形、海拔等比较确定的与比赛难度相关的信息,更要了解比赛期间的气候特点。所以,无论比赛出发时天气如何,至少携带一件备用的具有一定防风防雨作用的轻量化户外服装。保温毯虽然有不错的保温作用,但因为包裹性不好,在大风中很难保护身体甚至直接损坏。另外要带一些高热量的食品。”

2.失温后应迅速复温

阿旺罗布(西藏雅拉香波探险服务有限公司队医,多年为珠峰登山队提供医疗保障):

补充热量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找到避风场所,或扎营保存体力;饮用葡萄糖水溶液、热水,食用含糖的稀食;若衣服已被浸湿,换干的衣服;多加外衣,或躺入睡袋;在睡袋中与一个健康人相拥,或在其中放置热水袋;烤火。

3.切忌!

阿旺罗布:

不要硬撑,不要进一步运动,将自己暴露在大风中!

不要摩擦或按摩已经冻伤的肢体,可能会造成二次损伤!

不要加热四肢,不要搓手搓脚,否则冷的血回流到心脏,导致核心体温进一步下降,这是致命的!

不要饮酒!

(据新华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