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虚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凝聚文明向善力量南方新 [复制链接]

1#

“请大家按照斑马线过马路,过马路记得左右细看来往车辆。”每到上下班时间,总能在梅州城区的各个交通路口看到志愿者身影,他们身着红马甲,拿着红旗,帮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文明在闪光。在梅州,“志愿服务”四个字日益深入人心。

近年来,梅州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在各行各业蔚然成风,众多志愿者活跃在城市、乡村第一线,为梅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出了贡献,行业发展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志愿服务工作参差不齐、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日前,梅州印发《梅州市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方案》,对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细分,明确责任单位,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通讯员徐文法

现状

全市在册志愿者人数

达48万人

晚上,梅江区江南街道志愿者王雪云和温小练相约来到老人钟伟生的家中,为老人打扫房屋、帮助老人购买生活用品,并与老人聊天解闷。“钟叔,最近有没有看新闻?疫情又紧张起来了,你外出要记得戴好口罩。”“现在天气热,我们带来了几包凉茶,预防中暑的。”……三人的谈笑声在屋内萦绕。

“我与温小练属于结对家庭,两家共同帮助钟叔。只要有空,我们都会相约来看望钟叔。”王雪云说。年初,梅江区江南街道开展“亲子家庭结对帮扶”志愿活动,王雪云与温小练相识,“有空就做做志愿活动”成为了两家人的共识。“丈夫、儿子都在‘i志愿’上注册成为志愿者。‘i志愿’平台上发布志愿活动,只要有空,我们就会约上小练的家庭成员一起去参与。”王雪云说。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回顾梅州三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注册志愿者的人数逐年攀升,志愿活动在各个街道、社区、乡村落地开花,让志愿服务的氛围日益浓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场,全市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3万小时,培育个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

不同的街道、乡镇以及下属社区,根据辖区特点,因地制宜孵化出别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发展志愿者,服务于该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产生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梅江区江南街道采用“亲子家庭结对帮扶”模式,通过两个家庭结对,利用空余时间帮助辖区内行动不便、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不仅分担了老人子女的忧虑,也将*府的关爱传递至每家每户,为扶老助弱贡献志愿力量。

梅江区金山街道碧桂园社区针对居住群体复杂、主体多元、需求多样等特点,成立*建联盟,并组建*建联盟志愿服务队,凝聚“社区*建+志愿服务”动力。以社区*组织为核心力量,将辖区内的*员全部纳入社区*支部,实现共同治理。

*员是志愿服务队中的中坚力量。根据这一特点,梅州开展机关单位*员、志愿者“双到”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发动更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这样的活动趣味性足,内容丰富,能学到不少东西。”在梅江区江南街道红光社区举行的“我奉献我快乐”在职*员志愿服务日活动上,市民林先生与梅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学习了CPR,让他获益良多。

红光社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一月一主题”活动上,除组织常态化在职*员志愿服务外,把每个月第四周的周六定为在职*员志愿服务日,让在职*员们找到归属感,并向群众展示*员先锋模范、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

随着志愿者群体的扩大、志愿服务频次的增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触角已延伸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梅州市创文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志愿者们主要围绕扶老助弱、邻里互助、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健康教育、法律援助、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等领域,深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客商银行·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赛’中,我们组织了多名志愿者,为参赛选手发放物资、检录,维护赛事现场的秩序,同时给予参赛选手帮助。”该负责人说。志愿者们用最真诚的微笑、最热情的服务、最认真的态度,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服务工作,获得了参赛选手的好评。“在比赛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志愿者们为我加油的声音。比赛结束之后,他们及时递上水和毛巾,服务非常细致。”男子全马冠*陈华威曾表示。

亮点

志愿服务制度化

保证活动持续开展

每逢节假日,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便会组成“讲解员团队”,到坚真纪念馆为参观的游客提供志愿服务。他们为每位游客提供咨询、引导、讲解服务,成为博物馆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李坚真是著名的革命家,让小学生利用节假日空闲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当义务讲解员,不仅能提升孩子们的演讲水平,还能学习李坚真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该校副校长蔡奕彬介绍。

一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一个发展志愿者的平台。在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星罗棋布,分散在城市与乡村内,丰富了群众生活,为新思想、新理论进基层提供了渠道。

梅州率先搭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组织架构,积极推动成立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建立健全志愿服务“1+8+N”组织体系,并在8个县(市、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管理。

同时,梅州依托市志愿服务中心打造全市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和联动枢纽,在8个县(市、区)实现志愿者联合会全覆盖的重要成果上,依托市志愿服务中心的平台枢纽作用,持续完善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实现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全覆盖。

“我们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平台,将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延伸至乡村,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梅州市创文办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实现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活动报名、服务时长记录‘线上有后台、线下有前台’,我们将市志愿服务中心打造成全市志愿服务管理平台,推动人员、组织、活动的供需对接实现志愿服务全过程一体化、流程化的线上线下服务管理。”

志愿服务制度化管理以及管理体系全覆盖,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开展提供了保障,这是梅州的优势所在。

“请大家按照斑马线过马路,非机动车需推车通过。”李颖是梅江区西郊街道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每周五她便会到报名参与文明交通、文明出行志愿服务。“每次志愿服务的地点不同,通过‘i志愿’系统就可以报名参与。服务的时长便记录在系统上,时长越多得到的奖励就越丰富。”李颖说。

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梅州常态化开展的活动之一。“尽管名额有限,但报名人数却很多,大家都想为文明交通贡献一份力量。”西郊街道团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交警主导、志愿者辅助的方式,梅州交通乱象减少了,文明驾驶逐渐形成共识。数据显示,在工作日高峰期,梅州城市道路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为95.40%,排名全省第二;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为93.68%,排名全省第二;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率为97.63%,排名全省第七……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协会也在蓬勃发展。7月24日,梅州市应急志愿者协会救援队与五华县应急救援协会共10名应急救援志愿者带着救援装备,从梅州启程驰援河南省。

据队应急救援队长刘金东介绍,两个协会属于民间公益性应急救援队伍。“日常,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活,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的训练,遇上需要支援的情况便可挺身而出。”

推进

出台文件

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日前,梅县团区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到老*员陈顺家中开展“金晖行动”志愿服务活动。

“我年5月参加解放*,当过战士、班长、排长、参谋,参加过解放战争。年7月我入*……”志愿者们与陈老亲切交谈,聆听老*员的人生故事,感悟老*员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思考,青年志愿者还给老*员献上了慰问品、爱心和祝福。

当前,梅州的志愿服务已从过去的松散式开展演变成常态化、持续化和深入化开展,形成了“暖阳行动”“七彩假期”“青春情暖”等志愿服务品牌,对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开始走向专业化。

“目前,梅州还存在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志愿服务工作参差不齐、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梅州市创文办相关负责人说。

以义剪为例,志愿者们需要经过美容美发专业的系统培训,学会使用修剪工具以及修剪的手法,并且能熟练的使用,才能为服务对象修剪出满意的发型。“剪发看似很简单,但其中包含着许多技术,需要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指导,才能保证义剪活动持续开展。”梅江区志愿者杨蓓蓓表示。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谭建光认为,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志愿者服务专业化,使其能力得到认可,实现其自我价值。另外,提升志愿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也能推动志愿服务机构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梅州正在持续发力。

近日,梅州市文明委印发《梅州市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对志愿服务工作内容进行再细分,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方案》要求,要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全市各机关团体、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中组建志愿者队伍,到年底全市每个行*村(社区)至少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推动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能提升乡风文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谭建光说。

记者还注意到,《方案》提出,要制定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办法,规范注册志愿者星级认定标准,开展星级志愿者资质认证工作,组织开展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活动,鼓励给予星级志愿者在就学、就业、就医等公共服务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

“志愿服务不是一次的热心、不能图一时热闹,要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归根结底还得靠制度保障、各方给力,这样才能激励更多人加入志愿者大家庭中。”杨蓓蓓说。

记者观察

创新是推动志愿服务

发展的重要一步

文明交通劝导、义剪、支教、湿地保护、防溺水安全知识普及、急救微课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梅州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数量不断增多,志愿服务项目也层出不穷。

然而,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团队,在为梅州市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志愿服务的新思考:如何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记者认为,创新志愿服务的奖励机制是重要的一步。近几年,梅州志愿服务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50万人投身志愿服务,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文明氛围。但在奖励机制建设这一块,与其他城市相比,梅州尚显欠缺。例如在商业优惠上,“i志愿”系统显示,梅州本地商户给予志愿者优惠的仅有一户,与其他地级市相比稍显不足。此外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还发现部分参与志愿者为临时招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表现出专业化水平不够的缺点,难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流于形式的居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步。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会进入瓶颈期,这是不变的规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期?创新是关键。

早在年,山东省荣成市便建立起覆盖城乡法人、自然人的信用体系,每个市民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依托志愿服务及信用建设制度化两大优势,荣成市创新探索了“志愿服务+信用”的特色模式,群众参与理论宣讲、清洁家园、慈善捐助、扶老助残等26项文明实践活动都与个人信用挂钩,达到一定信用分值的志愿者,还可享受信用贷款、减免费用等种守信激励产品。

目前荣成市个村全部成立志愿服务队,并组建*旗红、巾帼美、纾难解困等各类志愿小分队多支,农村志愿者占到了居民总数的36.8%。

在浙江省宁波慈溪市,外来人口参加志愿服务达到一定分数就可以在积分落户等方面享受优惠。慈溪市实施流动人口志愿服务量化积分管理,把流动人口志愿服务时长作为流动人口入户的加分项,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梅州可以取长补短,向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地区,学习奖励机制的建立。一边激发现有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一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让志愿服务队伍越来越庞大。

各级*委*府也要注意牵线搭桥,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例如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构建志愿服务奖励机制、多到实地调查完善奖励机制,让志愿服务更上一层楼,助力梅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