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虚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期藿香正气水能预防中暑吗 [复制链接]

1#

庚子豆蔻第期

每周一期,长伴爱好中医者

导读:藿香正气水是家中常备药,在许多疾病可以用到,对于夏季易出现的中暑,腹泻,亦可以用到,但是,用药有道,不适所有的中暑都适合此药,本文稍加分析,什么样的中暑适合应用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可以预防中暑吗?

芒种已至,即将夏至,天气逐渐炎热起来,现在虽然还没有向往年一样出现持续高温,但未来的一个月可能就会不断出现这种现象。酷暑即将到来,不少朋友问我,家里要不要备一些藿香生气水来预防中暑或者腹泻。听到这些话,十分开心,因为大家的防范意识越来越好了,而且想到的是一些中医中药的防备措施。万事预备着,这样当然能临危不乱。但是,我又十分担心,担心他们被一些不懂得人带偏。对于这几个朋友,我都说了同样的话,可以备着,但不能乱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慎用,得拿捏好尺度。它有时候管用,有时候却事与愿违。朋友不解,许多人也不太了解。藿香正气水不是解暑的常规好药吗?为什么有时候会事与愿违呢?

今天,就聊一聊关于中暑的一些事情。

中暑一般发生在三伏天,三伏天的由来,很是久远。古时称“伏日”。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同狗那样匍匐着。本义为俯伏、趴下。可以引申为隐藏、潜伏等。

为何称为“伏日”。原因大概有二。第一,与五行学说有关系。

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四季交替循环,立春为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也;立夏为夏之火代春之木,木生火也;立冬为冬之水带秋之金,金生水也,如此循五行相生。但不同的是立秋,夏属火,秋属金,故夏秋交替非五行相生,而是五行相克,就是火克金。又天干中庚属金,所以听到庚日就是金气要潜伏的日子。“伏日”之说由此而生。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总称“三伏”。有的时候一年三个伏,有的时候又有闰中伏,可以推出来怎么回事了吧。第二,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认为*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为酷暑的时节,劝人在此日子要隐伏避暑。故称“伏日”。

不论庚日潜伏还是隐伏避暑,都说明了一点,“三伏天”很热,不宜在室外长时间的工作,不听此劝,就容易中暑。然而怎样有效预防中暑呢?便回到初始的问题,“藿香正气水可以治疗中暑吗?”

答案是能,但并不是抗暑全能药。

李杲在《东垣十书》引张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阴证,中暑阳证。”中暑又名中热或中暍。此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日射病、热射病。

中暑分阴阳,实为一病,却有阴阳之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用药当然也不同。

阳暑的表现为发热、汗出、烦躁、口渴多饮、倦怠、溲赤、舌质红而少津,脉洪大。阳暑的病机是什么呢?当我们在烈日下长时间工作,劳则气耗,加之暑天气温高,湿度大,暑为阳邪,为火为热,伤人最速,玄孔大开,暑热之邪可迅速入里,燔灼阳明而发病。阳盛于阴,故出现发热、汗出,热势上炎,现烦躁,火热之邪快速伤阴,汗大泄,口渴多饮,气随汗脱,而见倦怠。暑多挟湿,故随热入里的尚有湿气。此阳暑之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故治疗时,应清热生津,方选白虎汤加减。要用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淡竹叶、鲜石斛、西瓜翠衣、荷梗等。

阴暑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晕重、胀痛,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而腻,脉濡数。阴暑的病因又是什么?同样是烈日炎炎,暑湿弥漫,然而为了躲避三伏天,我们选择了深堂大厦,避暑纳凉。身于闷热气候之下,玄孔本应开合,与大气共呼吸,突然或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环境下。玄孔被寒凉所迫而关闭。内热不得外泄,周身阳气亦不得抻越,外为阴寒所遏,内有郁热不得泄,故可见身热,扪之无汗,头痛,肢体拘急,肢节烦疼,湿邪内陷,水分布散不均,故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故此病机为暑湿客袭,上犯清窍,治疗时应清暑祛湿解表,选用方剂则应偏向于新加香薷饮和白虎加苍术汤等。此种证型藿香正气水则比较对症,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正气水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的中药成药,夏季常见的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这些均是阴暑的表现,故夏季伴有恶心,胃脘嘈杂不适的腹泻,亦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水,但感染性腹泻则不适合。

说到这儿,我们应该能了解,什么时候可以用藿香正气水,什么时候应用欠妥。中医用药,一定要辨证论治,一定要理法方药。

当然,中暑不止简简单单的阴暑和阳暑两个证型。暑为阳邪,为火为热,暑热耗气,热盛耗阴;暑多挟湿,湿盛则生痰。体内多湿之人最易中暑。病因不同,证型则异。中暑亦有危证,比如暑热伤津,气阴两虚,暑热伤正,气阴虚脱,邪入心包,暑热蒙心及动风惊厥等等。

一病而多证,遵循辨证论治,中暑为常见病,藿香正气水只针对阴暑有效,不能盲目只要中暑就用之。审其因,用是药,他病亦是如此。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