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heatillness)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病人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中暑有哪些类型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上述3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
(一)热痉挛: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后出现头痛、头晕和肢体、腹壁肌群痛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有时腹痛与急腹症表现相似,数分钟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无神志障碍。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早期表现。
(二)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病人。严重热应激时,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且不伴神志障碍。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肝转氨酶可升高至数千单位)。
(三)热射病:高热伴神志障碍。早期受损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病人发病时的状态和发病机制,将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两种类型。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后者是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致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约50%病人大量出汗,心率~次/分,脉压增大,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发病24小时后,肝转氨酶可升至数万单位)、DIC或MODS,病死率高。
2.非劳力性熟射病多见于居住在通风不良环境的老年体衰者及产妇,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及偏瘫或截瘫病人。84%-%病人无汗,皮肤干热和发红,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5℃。病初可表现行为异常或痫性发作,继而出现澹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人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三:中暑后如何处理:
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基本治疗措施相同。
(一)降温治疗: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基础,迅速降温决定病人预后。降低劳力性热射病病人体温的时间段由原来的“*金1小时(goldenhour)"改为“*金半小时(goldenhalfhour)"。
通常可采取的办法有:1.体外降温将病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无虚脱病人,迅速降温的金标准是冷水浸浴(coldwaterimmersion,CWI)或冰水浸浴(icewaterimmersion,IWI),将病人身体(除头部)尽可能多地浸入2.0~14.0℃冷水中,并且不停地搅动水,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在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此法能在20分钟内将体温从43.3℃降至40.0℃以下。对虚脱者釆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体温降至39℃时,停止降温。2.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3.药物降温:热射病病人,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盐治疗无效,而且可能有害。迅速降温出现寒战者,生理盐水ml加氯丙嗪25~50mg静脉输注,应监测血压情况。4.轻症患者在脱离高温区域后可自行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中成药治疗,早期往往效果显著。
(二)并发症治疗
1.昏迷: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颅内压增高者静脉输注甘露醇2g/kg,30-60分钟输入。痫性发作时,静脉输注地西泮。
2.液体复苏:低血压病人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最初4小时补充ml等张晶体溶液。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勿用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3.多器官衰竭:应予对症支持治疗。出现横纹肌溶解,尿量至少保持为2ml/(kg-h),尿pH6.5。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有高钾血症时,慎用洋地*。持续性无尿、尿*症和高钾血症是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指征。应用β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预防应激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DIC病人根据病情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
(三)监测
1.降温期间连续监测体温变化,逐渐使体温降到37~38℃。
2.放置Foley导尿管,监测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our。
3.中暑高热病人,动脉血气结果应予校正。体温超过37℃时,每升高1℃,PaO2降低7.2%,PaCO2增加4.4%,pH降低0.。
4.发病24小时可出现凝血障碍,更常见于48-72小时。应严密监测有关DIC实验室参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
四.如何预防中暑?
1.暑热夏季加强预防中暑宣传教育,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
2.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光太久。
3.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
4.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多饮用渗透压<mOSm/L的钾、镁和钙盐防暑饮料。
5.中暑病人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阳光下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