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虚脱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借钱扩张央企出海并购求自保
TUhjnbcbe - 2020/7/1 16:56:00

借钱扩张 央企出海并购求自保


本报 陶盈舟 北京报道


对于一向热衷于海外矿产资源的中国企业来说,2011年似乎又是个“走出去”的并购年。 来自清科的研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并购交易延续了火爆增长的态势,并购活跃度再次打破纪录,创下五年以来并购案例数新高。 其中,跨国并购更是呈现了强势的增长势头,128起的并购案例数量同比增长了58.02%,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更是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40.0%股份的交易,成为前三季度中并购规模最大的一起交易。紧随其后的则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24.5亿美元并购西方石油公司阿根廷子公司。 “显然,由于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矿业巨头手中,所以中国企业,尤其是有着丰富背景的资源类巨头更愿意积极去海外寻找资源。”清科集团分析师徐卫卿告诉,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海外矿产资源,更可以在未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央企避“被”整合 对于2011年来说,最为亮眼的或许就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40.0%股权的事件。 这笔从2010年就开始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收购到2011年才正式完成,不仅成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巴西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中化集团迄今最大规模的一笔海外收购。同期与中化集团共同竞争该项目的还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尽管最终没能在这笔收购上成功,但随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便宣布以24.5亿美元并购西方石油公司阿根廷子公司,“这表明,对于海外能源资源的拼抢,中国企业的内部竞争已经非常惨烈了,到了自己人抢自己人的程度。”一位业内资产管理公司的项目经理向如是说。 显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样的市场环境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加上巨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本身企业去海外寻找资源更加便宜。”徐卫卿表示,其次是来自*策面的支持。 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过程中,不少企业同时享受了中国和海外双重的优惠*策,也强化了这些企业的“出海”冲动。 实际上,走出海外并购一部分原因并非企业自愿。 “很明显,如果这些企业不能率先走出去让自己做大做强,那么下一步很可能就会沦为被并购或是整合的对象。”上述人士表示,以目前国内的矿产为例,国土资源部已经开始计划加大整治力度,目的就是能够有统一的市场。避免资源的浪费。 除此之外,由于国内各类资源的短缺,企业如果不走出去,那么未来必然面对更多来自海外资源巨头的压力。“中钢协和三大铁矿石巨头的谈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现金收购成主流 实际上,由于2011年上半年以来受债务风险拖累,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国际矿产资源市场如要全面恢复,恐怕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为中国能源资源的海外并购提供更多的并购机会,因为一旦企业资金链紧张,就会陷入危机,此时就是抄底的机会。”上述人士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之路,实际并不平坦,尤其是在全球能源资源的抢夺上,更是屡屡受挫。 对此,德勤中国客户与市场战略主管合伙人陈建明就指出,三分之二的中国海外并购案并不成功,原因很简单,“一是来自并购双方的*治风险,二是来自各国不同的法律风险,三是财务风险。”而对中国企业来说,目前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财务风险,“并不排除有的企业海外并购就是一种冲动,觉得便宜就去收购,其实买了不需要或是不该买的东西。” 但注意到,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时,基本采用的都是现金收购的支付方式。 众所周知,巨额现金的支付容易抽空并购企业自有的流动资金,形成高负债率,进而拉紧企业的资金链。如果不能及时从并购中获益,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造成整个企业运营的瘫痪。也因此,企业出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充足的资金或是融资能力。但中国企业无论有钱与否,在海外并购上几乎从不缺钱。 “因为不管企业有钱没钱,一旦并购批下来,就一定会有相关部门提供并购的资金。”上述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表示。 借钱扩张,其实早就成了不少企业并购扩张的主要途径。此前,由于符合国家产业*策,中石化就已经成功从国开行融资300亿美元。

1
查看完整版本: 借钱扩张央企出海并购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