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有位80后同事,我问:“在你心里,年意味着什么?”她答:“是青春时代遥不可及的未来。”
总以为,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只是书本上的形容词,不经意间,已然走到了年的末端,那青春时代遥不可及的年,倏然来到了我们眼前。
即将过去的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原大地处处焕发勃勃生机。郑万高铁、郑阜高铁相继开通,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脱贫攻坚战场决战决胜、一往无前,中国第一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落成……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努力拼搏的身影。
站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平凡的人们用青春奉献时代,用奋斗追求梦想,用挫折磨砺品格,用坚韧创造奇迹,在各自的岗位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岁月无悔,未来可期。不由想起《青春万岁》那首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向勇往直前的普通人,致敬!(陈茁)
为了平安,他“精雕细琢”
12月1日前,从郑州去周口需要乘坐大巴,走高速也要两个多小时。12月1日后,从郑州去周口可以乘坐高铁,最短只需要59分钟。
郑阜高铁通车了。有人说,早上在周口喝完胡辣汤,1个小时后就可以在郑州逛个街,甚至不耽误下午返程接孩子放学。
听到这样的打趣儿,秦阳笑了起来。作为郑阜高铁站房二标项目部项目经理,秦阳认为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褒扬。
郑阜高铁是我省“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郑州市,途经许昌、周口,直至安徽省阜阳市,我省境内共设7座车站,其中秦阳所在的中铁建工集团承建了4个车站,分别为西华站、周口东站、淮阳南站以及沈丘北站,是郑阜高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因工期紧张,在接到通知书后,秦阳便立刻进入工作状态,整整一年都没有回过家。他的工作车每个月的里程超过1.2万公里,却没有一次是回家。“其实,我家在新乡,离周口就3个小时的车程。”他说。
雨棚结构施工期多个班组24小时轮班施工,秦阳每天的休息时间为三四个小时;为了把周口东站总长度为米的三个站台结构面按工期全部完成,所有的钢管、沙子、水泥都是大家打包好,一根根、一袋袋背到站台上去的,虽然苦点儿累点儿,可最终,站场部分全都在7月按时交工,为联调联试提供了基础保障。
8月12日,联调联试开始,秦阳的工作重点也转移到了站房装饰装修施工中。“这个过程更复杂,更需精雕细琢。”秦阳说,候车大厅墙体、地面石材要平整美观;吊顶需要显得大气磅礴,老子和伏羲的浮雕要体现地域文化精髓;公共卫生间设计要智能,让人们感到方便温馨。10月底,在对各站施工进行的评分考核中,周口东站得到了98.3分的高分。
12月1日,郑阜高铁正式开通试运营,周口东站首日发送旅客就达人次,终结了周口无高铁的历史。看着旅客依次进入车厢,看着列车平稳驶出站台,秦阳红了眼眶。他与一起日夜奋战的同事们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
高铁为地方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秦阳说:“河南是我家,我希望把她建设得更美丽。”(胡春娜)
油田里的娘子军
年,对于中原油田采油一厂的杜勇来说,与往年似乎没什么不同:每天奔波在4号、77号两个计量站间,在闷热狭小的泵房内忙碌;又似乎不同于往年:被评为省劳模,主持的两项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
身为中原油田唯一的女“双站站长”,她的团队平均年龄46岁,女工12人。
年初,77号站吕嘉琴的爱人腰椎骨折,冯东林的父亲也几乎同时住院。眼看工作拉不开栓了,杜勇二话不说,倒完夜班上白班,硬生生扛起了三个人的活儿。
春季雨水多,过度操劳的杜勇受寒气入侵,先是嗓子痛、头痛,继而发展成整宿整宿的咳嗽,吃药、打针……病情仍不见好转,整个区部都能听到她深夜的咳嗽声。人们劝她回家休息,“等过些天人员齐了,我一定休息”。杜勇嘴上这样说,却丝毫不松劲儿:正值春季会战的黄金期,自己哪能倒下呢?
看着杜勇连轴转,小冯也主动放弃了休息,曾师傅还主动担起了4号站油水井井场规格化工作。每当杜勇从井场回来,桌子上总会摆着一杯温水……一句句贴心话、一桩桩暖心事,让杜勇心里说不出的感动,“没有兄弟姐妹的支持,我这个‘双站站长’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夏天,杜勇的父亲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弟弟也被查出舌癌。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杜勇一边利用午休时陪父亲放疗,一边瞒着两位老人,趁周末去省会为弟弟求医问药。
两件事交织在一起,也真让杜勇心力交瘁。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她都在彷徨焦虑中强迫自己入睡,但第二天她总会强打精神,展现给家人和工友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杜勇不仅悉心照料着自己的父母,对工友的亲人也同样尽心——王建刚的母亲病逝,她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去帮着料理后事,还撑着老人冰凉的身体,替她换上了寿衣。
除了日常井站管理,杜勇还有一个“巾帼创新工作室”。身为采油工高级技师的她,先后收了十几名女徒弟。她们虽然岗位不同、年龄不一,却都有一颗蓬勃向上的心。多年来,她们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井场重点、难点进行攻关。今年,她们的《简易旋转起重装备》《空心抽油管采油装置》两项成果,均获得了国家专利。
奉献与爱心,钻研与拼搏,杜勇一样没落下。这不,今年5月,杜勇作为一线工人代表,光荣地当了省劳模。(刘向东)
一个贫困户的“豪言壮语”
冬日的八百里伏牛山,寒气袭人,滴水成冰。匆匆吃过早饭,西峡县阳城镇茧场村90后青年贾书豪和往日一样,手拄双拐,蹒跚着从家里走向位于屋后杨树林的养鸡场。一段米的山路,他足足用了20分钟。
打开简易大棚的栅栏门,贾书豪熟练地把饲料分别倒进4个食槽里,口中发出了“咕咕咕”的信号,顿时,多只鸡鸣叫着从树林里、草丛里、鸡舍里聚拢过来,摇头摆尾争相抢食。
养鸡场沸腾起来了,两只大白鹅也赶来凑起了热闹。站在一旁的贾书豪脸上绽开了舒心的笑容:“真没想到,我这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会站起来,更没想到我还能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今年30岁的贾书豪,3年前因意外落下了终身残疾。为了生活,他开始了“土法”自救。他让父亲在房梁上安装了一个滑轮,把他的两条腿用绳子吊起,双手拉动吊绳,迫使双腿伸曲。每天,这样的动作需要重复数千次。半年后,他竟奇迹般地离开轮椅,能够拄着双拐到香菇大棚里帮父母干点小活儿。不过,“光干这不行,要想办法自己挣钱。”贾书豪说。
驻村扶贫干部了解到贾书豪的情况后,从网上搜集到了养殖柴鸡的案例及科学养殖方法,并与村干部一起协调,为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一块空闲林坡地。
说干就干。年初,第一批只鸡苗买回来了。贾书豪精心喂养,白天看护喂食,夜间睡在育苗室,今年夏天,他的第一批肉鸡出栏了,净赚了元。
付出有了回报,贾书豪的信心更足了。8月,他又投资买回1只鸡苗开始养殖。“今年行情好,1只鸡苗养到明年初出栏,估计能收入1.5万元。”
盘点年,贾书豪的脸上挂着微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家的走廊、厨房和厕所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申请到1万元到户增收款,使家里的香菇种植规模扩大到1.2万袋;家里又租种了5亩猕猴桃果园,在地里套种了西瓜和花生,实现了“立体种植”……
“我不但要身体站起来,更要精神上站起来!”贾书豪说,早在9月,他就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正在接受组织培养考察呢。(刘向东)
爱心,从一点到一片
从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半价或免费给贫困学子配眼镜,到召集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捐助弱势群体,10多年间,禹州市“中国好人”任万祥,一次次用实际行动阐释着他“行善让我快乐”的理念。
“爱心就是由一个点逐渐扩散成一个片的。”如今已是禹州市红十字志愿者大队大队长的任万祥说,在即将过去的年,他们通过爱心帮扶、送医下乡,扶危济困帮助贫困户等爱心公益活动,共筹集衣物万余件,募得善款20余万元,多次受到上级红十字会的表扬和奖励,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60多场送医下乡活动,任万祥他们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了省级贫困村和偏远山区村,诊治群众多人,免费送出药品42.6万元;50多场大型学雷锋公益活动,内容涉及义写春联、慰问武警部队、慰问敬老院、帮助贫困户抢收小麦等等。另外,他们还经常举办歌唱党、歌唱祖国的文艺晚会,活跃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这些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画面至今仍萦绕在我面前。”任万祥说,今年夏天,他们在走访一家八口四个残疾人的贫困户罗海水的家时发现,他家因为没有门窗,苍蝇横飞。看到这种情况后,任万祥立即发动爱心人士,在短期内凑到元钱,给罗海水家安装了门窗,并给他的三个孙子添置了课桌、书包等学习用品。罗海水当时就哽咽地说不出话了。
义诊活动,经常要面对酷暑严寒,而参加活动的医生志愿者大都是20年以上医龄的专家。由于偏远乡村条件差,这些医生志愿者经常一坐诊就得几个小时,夏天中暑,冬天受寒,几乎每次活动都有人因不适应而生病,“可每当他们看到乡村贫困患者得医获药的喜悦,他们都说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前不久,任万祥又组织志愿者来到了一所康复学校。在这所学校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先天性智力障碍或聋哑。当志愿者为50多个孩子每人都穿上一件崭新羽绒服时,孩子们非常高兴。
“平凡的公益小事,没有曲折离奇。可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让我们心怀良善,充满希望,充实地度过了人生的一天又一天。”任万祥说。(刘向东)
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冬至时节,天气阴冷。
位于偃师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前,游客络绎不绝,寒冷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人们前来“打卡”的脚步。
从年的夏墟调查开始,到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整整一甲子,四代考古人的潜心探索,终于为人们掀开了华夏第一王都的“面纱”。
对于赵海涛来说,成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十分幸运。
年,赵海涛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为二里头考古队的第三代主要成员。从那时起,他一年近天都在考古队里度过,白天对着那些土层小心翼翼地发掘,晚上挑灯埋头整理资料、研究。任何新的发现,他都能津津乐道好几天。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考古工作是一个“冷门”职业,也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但记者在赵海涛的讲述中得知,这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并且还是“看天吃饭”的职业。
“天气越来越冷了,对于挖掘开的遗址必须要进行回填,不然会将土层冻坏,对考古遗址造成破坏。”他对记者说,一年四季中,就数冬夏两季最难熬。
他说的难熬,不是个人身体原因,而是因为夏季的雨水和冬季的严寒对于考古土层具有破坏性。
再苦再累再难熬也是值得的。今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落成开馆,几代考古人的考古心血和成就有了展示平台,中国第一王都的风采举世瞩目,赵海涛激动不已。
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的价值最为了解,但观众会怎么看?他心里还真有几分忐忑。没想到的是,开馆当天就接待了4万名游客,头一个月,有近28万名海内外游客来到博物馆参观。“这让我很震惊、自豪,更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好地保护、发掘、研究二里头,更好地讲好二里头故事。”
日复一日地在遗址中工作,赵海涛和他的同事们一次次拂去遗迹上厚厚的泥土,一块玉牌、一件青铜器甚至不起眼的陶片都显得那么珍贵,只为给后人再现一座都城的繁华辉煌,为先民从洪荒迈向文明找到实证,在历史长卷中填补上空缺的那一笔。
60年来,四代考古人员对二里头遗址发掘仅4万余平方米,只占其现存面积的1.5%左右,大量的考古工作还在后面。更深入、更广泛地揭示二里头遗址的内涵和价值,是赵海涛未来的心愿。(胡春娜)
他拍的古建筑美如“唐诗”
今年9月,一组关于故宫的照片,火了。很多人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太惊艳了!它们的作者从自己拍摄的3万多张故宫照片中筛选出张,集结成画册《看见,不一样的故宫》,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亦被深深打动并为之作序、写寄语。单霁翔这样写道:“感谢他用普通的摄影器材,踩着普通观众的脚印,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出这样一座属于人民的故宫博物院。”这位作者名叫苏唐诗,是商丘虞城县的一位民警,今年45岁。
苏唐诗与摄影的缘分,始于家庭。“我上高中时,大哥苏新诗用红布遮住窗户和灯泡,在家里做了个简易暗房,我就开始跟他学习冲洗照片。”苏唐诗说,考上警校后,他从刑侦技术课上学到了摄影的基本技术。不过直到年,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他才把摄影当作一项真正的爱好。
从此,县里公园的湖边,黄河故道的晨雾中,常见到他的身影。“年,我用拍摄于山东单县牌坊街的一组照片向一个古建筑摄影大赛投了稿,没想到进了复赛,最终还获了奖。”苏唐诗说。第二年他继续参赛,拿下了总冠军。此后数年,他获奖无数,被朋友戏称为“十佳专业户”。
勤奋,只是一个方面。为了拍出不一样的作品,苏唐诗还研读了大量古建筑领域的专业书籍。甚至,他还跑去国家图书馆翻阅了不少国内外摄影名家的画册。“渐渐地,我悟出一个道理。之前我参赛的作品往往追求华丽、苦于雕琢,但朴素和纯粹才是创作出好作品的法宝。”苏唐诗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这两年,他拍摄的故宫照片的风格也在悄然变化。在他的照片中,故宫不再是神秘的紫禁城,而是能让每个老百姓感到亲切的文化场所。在他看来,拍摄古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艺术细节的呈现。
这些年,苏唐诗的名气开始传出摄影圈,走进了更多普通人的视野,有很多单位和企业请他作演讲。“每一次演讲的开始和结束,我说的都不是摄影,而是号召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