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暴毙蒙古草原,年仅40,正值壮年。据说军医给出的结论:战后马上解开甲胄,中了卸甲风病亡。实际上,这并非卸甲的唯一风险。
古代战场激烈交锋中,士兵中暑热死也不可以脱盔甲。战斗结束,也不能立即卸甲。
古代战场,可能不像我们想象那样。
战场不卸甲。
①关于甲胄。
甲护身,胄护头,兼具硬度和韧性,保护头部和身体关键部位。甲胄外面通常由铁甲制成,防止被冷兵器轻易破甲。里面还有一层经过特殊处理的织物内衬,厚实又有韧性,以柔克刚,可以进一步增加防护力度。
甲胄本身比较笨重,包在身上降低了士兵灵活性,而且不易透风和散热,平时冬凉夏热,打仗时很闷很捂汗。但是,为了赢得战争,为了保住性命,捂馊了也必须得穿甲胄。
②为什么必须穿甲胄。
影视里看到的古代战争都是假象。摆师平原正面交锋,很快分出胜负。赢得古战场主要靠绝对力量的压制,人数和装备最关键。可以把两军看成两辆超级古战车,配置更高、量级更大的那个在对冲时当然占优势。
装备盔甲,士兵灵活性变差但耐杠。穿那玩意笨重又闷热,轻功受影响,谁不难受?几万人对冲,脱了盔甲等于找死。都为赢得战斗,都得向前冲,灵活轿车对撞笨重坦克,灵活性没有意义。"丢盔弃甲"意味着完犊子,溃败逃跑时才是体现灵活性的时候。
人多势众能打又经揍才是王道,见生死的,又不是玩点数,硬刚起来,灵活有什么用?所以古代正面战场,将士基本都配备盔甲。
战斗结束不能立刻卸甲。
①面临潜在风险。
装备和兵力是赢得战争的关键,所以战略很重要,不然弱势一方不用打直接投降好了。
兵不厌诈,战场瞬息万变。战争往往不是孤立的,一场战斗结束,谁知道别处有无伏击?又或有援兵偷袭。士兵打完仗就卸甲休息,意味着完全放松警惕。对方卷土重来怎么办?
古代行军全副武装,跑起来多累!士兵背着铠甲行军,等打仗时再穿,这画面不敢想。铠甲里里外外很复杂,很难在最短时间内穿戴整齐。卸甲的士兵一旦被突然偷袭,结局只有惨烈,先前拿命换来的胜利,再白白拿命还回去。因此这绝对不允许。
②卸甲风之说。
卸甲风,是说战后士兵们高强度战斗,身体太热,会大量出汗,如果马上卸掉盔甲,野外吹风,身体在冷热夹击下,风邪侵入,导致气血不通,容易引发"中风"问题,甚至猝死。
将士厮杀战场,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血脉偾张,身体超负荷消耗。甲胄一层层防护,大量汗水和热量无法散失,血液流通加快。
据中医,战斗结束就卸甲吹风,热冷骤变刺激下,血管急剧收缩,心脏供氧不足,会引发血液流通和呼吸问题,导致气血不通,筋脉拘急。西方观点,这叫某种急性肌肉炎症。
身体自我调节需要自然过程,心脏强行快速调节,一旦爆表崩盘或引发猝死。往轻里说,着凉、中风都有可能。古代医疗水平低下,野外行军条件艰苦,征战沙场的士兵一旦身体出问题成了病秧子,不废即死,还打什么仗?
喜欢体育的朋友知道,运动员跳水后马上去冲凉,目的就是快速缓解肌肉紧张。水池温度通常26℃,高于室温,温差影响肌肉放松。
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大汗淋漓不能马上冲凉。冷热刺激易引发急性病,后果有时很严重。
很多影视、文学、民间评书都常提到"卸甲风",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这名字很玄乎。
结束语。
古代战场,通常是两军直接对冲或碾压,除了残酷就是残酷,它没有影视上那么拉风。将士穿铠甲也不是为了耍酷,虽然很难受,但不得不穿,否则敌军会像戳小鸡一样摧枯拉朽。
无论战斗中,还是战斗刚结束,铠甲都是不可以脱的,会面临巨大战略风险和疾病风险。
常遇春刚猛,没人敢,也没人能阻止他卸甲。谁料一代名将就这样卸甲归天了。将士死在沙场是最高荣誉,只是常遇春死法有点窝囊。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古至今,每一位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士兵,都是国家和人民的英雄。
万家灯火通明,没有一盏灯是为你矫情,可曾想有人在寒苦边疆为你默默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