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进入立秋节气后,我国大部地区仍处于夏季,特别是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仍有高温“出没”,且湿度较大,湿热环境下更容易中暑,中暑可导致热射病,致死率极高,因此,一旦有中暑迹象,一定要及时治疗。
夏季天热易中暑可导致热射病
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或在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吸热、产热、散热所构成的热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蓄积的“热量”超过体温调节的范围后出现的疾病,呈现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
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被称为热射病。热射病常伴发多器官功能受损,包括颅脑、心脏、肝、肾、肌肉等,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50%。
而根据发病原因和容易“中招”人群不同,热射病又被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前者主要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致使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后者则是主动暴露于热环境中,主要发病人群为在户外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该类患者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即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及横纹肌溶解,病情恶化速度快、病死率极高。
日常生活如何防御热射病?
首先一定要有防暑降温意识,工作及生活环境要保持室内通风,多用温水洗澡。户外工作者不可在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及穿着不透气的衣服时进行强体力劳动。劳作前不宜进食脂肪含量过高、辛辣刺激的食物。加强防护措施,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要适当进食含盐饮料,以防体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现场急救有诀窍
一旦出现热射病症状,现场急救要遵循“快速、有效、持续降温”的8字原则。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在现场早期处置中一定要兼顾“边降温边转运”,即紧急抢救与拨打需同时进行,当降温与转运发生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具体来说,一是要让中暑者快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将其搬到通风阴凉处,并处于平卧位置,尽快去除其全身衣物,以利于散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中暑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内,建议将室温调至16至20摄氏度。
二是观察中暑者气道是否通畅、是否有呕吐物,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三是快速准确测量体温,并进行持续监测,建议每5到10分钟就测量一次体温。
四是快速降温。发病最初3小时是抢救热射病患者的黄金时段,如果降温不及时,死亡率将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