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百家号的第10篇文章。
近日,南方多地最高气温超过40度。一天之内,有三个(组)热射病案例冲上热搜:
今年以来,仅仅是登上新闻的重症中暑病例就超过10例,其中多人死亡。
按理说,在这个有空调、有雪糕冷饮,防暑降温费和高温津贴被写进法律法规,多地也规定了高温天气停止户外作业的时代,中暑不应该带来这么大的威胁。
那这个“热射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重症中暑可致命,中招多是打工人
中暑是夏天的一种常见病,尤其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军训等场景。一般的中暑及时进行通风、降温即可缓解,但还有三种重症中暑。
它们是:
热痉挛——大量出汗时,身体丢失了过量盐分,引发四肢乃至全身的肌肉痉挛。
热衰竭——大量出汗时,身体丢失了过多的水分,导致脱水、休克。
热射病——有头晕、口渴等中暑的基本症状,且体温可超过40度,无汗,呼吸深,神志不清,可发生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内毒素血症,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带来不可逆的脑损伤等多种后遗症。
热射病是最致命的一种类型,迅速且凶险,死亡率达到70%至80%。
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人体无法有效散热,更容易发生热射病。
因此,预防的方法也很简单:尽量不要在这种环境中剧烈劳作和运动。老人、儿童和孕妇更需要注意不要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
无法避免时,多喝水和电解质水(如淡盐水、运动饮料),注意休息,减少暴晒,合理利用降温喷雾和冰贴,同时学会识别中暑的前兆症状,如大量出汗、脸红或苍白、头晕眼花等,发现及时处理。
我们统计了今年以来有较详细新闻报道的11名热射病和疑似热射病患者。他们发病的诱因包括高温环境下工作,户外晨练,厨房做饭,以及老人单纯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其中,户外或室内高温环境下工作是人数最多的,共6例。
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只要安排员工在35度以上室外劳作,或者室内不能降到33度以下的,就应当发放高温津贴。而且,这是合法工资的一部分,不能发冷饮代替,必须发钱。即使温度太高不能工作,也不能扣员工工资。
另外,《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还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37℃以上、40℃以下时,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气温最高三个小时不得安排露天作业。
以及,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那6名可怜的打工人所在的公司,显然没有好好遵守这些规定。
夏季防疫的同时,更应防中暑
鉴于今年的特殊情况,还有一类人可能成为热射病高风险人群:穿各类防护服、隔离衣的工作者。
医学大V
白衣山猫最近在微博上提到,近期他有多位医生同行接诊了中暑、乃至患上热射病的防疫人员。同时,他也观察到当地交警穿着手术倒背衣(隔离衣)进行室外工作。他将这种体验描述为:
「我们做手术的时候,里面穿棉质的洗手衣,外面再套上这种衣服,在手术室有层流空调的房间里,恒温24摄氏度左右的时候,都会感觉到非常闷热。
所以,不到不得已,我们都不愿意穿这种一次性手术服。
穿上这种衣服,每做完一台手术浑身都是汗,因为汗透不出来。」
可想而知,在近几天高达40度的天气中,这些工作人员得有多煎熬。
普通手术服、隔离衣、防护服,防护程度和闷热性是依次递增的。普通手术服最宽松,做不需要预防传染病的手术一般穿这种。隔离衣具有更强的防渗透、防撕裂特性,能覆盖住全部躯干。防护服,则是“大白”们穿的主要类型,防御等级最高。
在夏季户外,这三种“衣服”都极为闷热,但要是为了防新冠,不管穿哪种,个人防护用品的“衣服”部分实际上都是最不重要的。
新冠有三种主要的传播方式:
1、飞沫传播,靠近传染源呼出的含有病毒小飞沫和颗粒
2、含有病毒的小飞沫和颗粒落在眼睛和口鼻上
3、用带有病毒的手触摸眼睛或口鼻
另外,还有空气(气溶胶)传播和物传人的接触传播两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的可能传播途径。如果成立,它们也都是要么通过呼吸道,要么通过眼睛和口鼻黏膜传播的。
要防新冠,比身上穿什么更重要的,其实是口罩、护目镜、面罩和手部消毒。
生活中有时能见到防疫人员穿着防护服,却没戴护目镜或面罩,甚至没戴口罩,也没有戴手套,或戴的是比较脆弱的聚乙烯手套,并且没有注意手部消毒。
这就是白穿防护服、白受热,把最脆弱的部分暴露给病毒了。
即便要穿防护服或手术衣,推荐标准也只有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直接接触患者或病毒的人士,才需要穿隔离衣或防护服。交警、收银员、保洁员等工作人员,以及一般乘坐公共交通,并不需要穿防护服和隔离衣。
虽然防疫重要,但在夏季户外毒烈的阳光紫外线下,新冠病毒连几分钟都活不过。
不安排更合适的防暑降温措施,让从事这些工作的年轻人面临热射病带来的死亡及严重后遗症风险,实在不太应该。
蛇杖观察家,解读医药健康领域新闻和最新研究。愿我举起蛇杖,世界就得医治。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