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多地开启了“蒸烤模式”,连续多日的高温让人们直呼“太热了”。
7月10日,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来势汹汹,多器官衰竭,医院时就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
医院了解到,近日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
医院一天收治3例热射病
1人死亡,其余两人仍在抢救
“7月10日下午1点、2点和晚上7点,陆续送来了3个热射病患者。”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余海放告诉记者,同一天接诊多名热射病患者的情况,既往在医院急诊科也不多见。其中一位患者是7月1日中暑生病,医院治疗9天后转诊至医院,确诊为热射病。
另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后数小时就发生了多脏器衰竭、消化道等全身多部位出血等危急情况,转院至医院后很快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虽经过全力抢救,最终仍因病情危重不幸去世。
这3名热射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0余岁、40余岁和60余岁,其中年轻的两位患者均是户外工作者,年龄稍大的患者发病时正在湿热的厨房做饭。
浙江多人确诊热射病
已有人因此死亡
“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7月6日下午被工友送来,他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已经休克。”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建荣告诉记者,经检查,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31个小时抢救,于8日凌晨去世。
据统计,医院近一周已接诊3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名70岁女性在家没注意防暑,午睡时出现高热、意识模糊,送医时体温达42.5℃,多脏器衰竭,目前仍在抢救。
“这两天急诊收治了10多例中暑患者,包括一名严重的热射病患者。”浙江大学医院急诊科医生表示,这名热射病男性患者56岁,10日在工地户外作业时出现头晕、呕吐等,送医时体温41℃,意识不清,经治疗正慢慢好转,但因肾功能受损仍住院治疗。
记者从浙江大医院了解到,该院急诊近日每天接到热射病患者,就诊者中的年轻人多为劳力型热射病,老人为非劳力的经典型热射病,不及时治疗后果都很严重。
7月初,杭州一名40岁的跑步爱好者在西湖边晨跑后倒地昏迷,被诊断为热射病。澎湃新闻医院了解到,该男子送医体温41℃,经急诊抢救脱险。
南京37岁装修工人出现热射病
36小时救回性命
从事装修工作,今年37岁的小张,为了赶早干活,7月5日清晨就开始了工作,在闷热的室内工作4个小时后,出现头晕,乏力,虚弱,频繁呕吐等症状,被工友医院紫东院区急诊。在预检分诊处测量生命体征,体温39.9摄氏度,血压仅有78/56mmHg,预检分诊处的护士考虑患者可能是中暑,立即将患者转运至急诊抢救室。
医生接待患者后,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除了考虑是中暑,还考虑到了患者有热射病的可能。护士立即给患者开放了2条静脉通路,予以4摄氏度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同时给病人准备了冰毯进行物理降温。后抽血报告显示患者转氨酶比正常上限升高了3倍,并且患者既往没有肝病史,近期也没有服用药物和大量饮酒,结合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工作4小时,血压下降,频繁呕吐,肝功能异常,并且入院后导尿发现患者尿量明显减少,确诊为热射病。
经过持续给患者冰生理盐水输注,冰毯物理降温,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经过36小时的救治,患者意识水平恢复,尿量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血压恢复到/78mmHg,复查肝功能,转氨酶较入院时小幅下降。经过评估,患者达到了离院标准,回家休养。
什么是热射病?
通俗地理解,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全身性问题,极易引发多器官衰竭,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医院紫东院区危急重症中心副主任仲跻巍分析说,热射病的发病机理一是热暴露使核心温度升高造成的直接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二是热暴露引起的热应激、内毒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免疫功能紊乱,会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60%以上。
不能轻视的“大号”中暑
要了解热射病,离不开“中暑”这个关键词,通俗地理解,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根据年首发于《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典型症状就是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而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医生提醒:
出现中暑,及时处理最为关键
热射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有一个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统称为热致疾病。而热射病,则是最为严重的重症中暑,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先兆中暑,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出现了头痛、头晕、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时候要迅速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并且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和盐分,可以有效缓解。”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蒋臻解释说,先兆中暑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进展到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出现体温明显增高,往往>38℃,伴面色潮红和大量出汗,严重者出现脸色发白、冒冷汗、站立不稳等虚脱表现。此时,轻度中暑若得到及时治疗和处理,仍能很快缓解病情,但如果未引起重视,发展到重度中暑,病情就会急转直下并预后不良。
“会出现严重的器官功能的损伤,首当其冲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典型症状是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也可能出现抽搐,CT检查可见脑水肿。”蒋臻说,其次会出现凝血障碍、横纹肌溶解,肾功能损害甚至是急性肾衰竭。此外,肝脏、呼吸、循环、胃肠道均会出现损伤。
因此,蒋臻提醒,市民一定要提高对先兆中暑症状的警惕性,及时识别、避免病情加重和进展。其次,要注意老人和儿童等相对体弱的特殊群体,夏季可能衣着严实,甚至因为怕感冒而不愿意吹空调,从而导致中暑,这类人群发病症状比较“隐蔽”,不易觉察。此外,也要注意辨别中暑和内科疾病,“比如出现发热、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时,可能被误以为是脑炎”。
热射病,重点在于预防!
预防劳力型热射病的发生,在必须户外活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最好有逐渐适应的过程,避免从凉爽的区域(如空调房)直接到高温室外区域活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及盐分,或者是含电解质的运动型饮料。
而针对经典型热射病的预防,需要控制环境温度,适时增减衣物,多饮水;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儿童单独遗落在汽车等狭小空间。
来源:中国搜索综合红星新闻、澎湃新闻、扬子晚报等
编辑:王亚群
校对:康宁
监制:朱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