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虚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明日入伏,记得1不开2不吃3不出4
TUhjnbcbe - 2024/8/28 16:5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三伏天不一般,7月15日入伏,刚好是旧俗中的“收日”。“三伏天”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今年入伏为何是“收日”?有哪些习俗讲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老传统。

“三伏天”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国叫秦国,这个国家的第六代国君叫秦德公(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父亲。

当时秦国准备定都雍城(陕西宝鸡),全城大迁徙是项不小的工程,一番考虑下来定在了夏天进行。这个时候刚好是全年最热之时,也是瘟疫高发期,为了趋吉避凶,秦德公便下令将定都之日作为“伏日”,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整个仪式一直持续到立秋。

后来人们便将“伏日”的习俗延续了下来,并在历法中制定了三伏的纪法,以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

唐代学者张守节有提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史记》中也有相应的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年)初伏”。从这些历史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三伏天究竟是怎么来的。

再说说古人的“择吉观”

了解今年入伏为何是“收日”之前,先来解读下古人的“择吉观”,也叫“择日”。

王安石的诗作中有出现过一段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延续至现在的很多老传统、老规矩,最初都是源自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择吉”也不例外。

古人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之前,通常都会想在心中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以促进事情顺利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对天象的观察、对生活的经验总结可以得出一些自然规律,于是便将它们运用到了农历历法之中。

关于“择吉”,源自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而形成的“十二建除”之说。该说法认为,天上有十二位神仙每日轮流值班,以定日子的吉凶,这些的神仙名字分别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关于这个说法,古籍《协纪辨方书》有做过明确的记载“历家以十二神配合值日,十二日一循环,周而复始,观其所值,以定吉凶”。

“十二建除”:古人择吉依据

古人择吉的依据,是看当日为“十二建除”中的哪位神仙轮值,具体的方法并不难,和我国古代用的干支纪法有关。

干支纪法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组合而成,共有六十个组合,比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

这个日历纪法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比如年为甲辰年,是天干甲和地支辰的组合。关于“十二建除”如何和干支纪法中的具体日子对应起来,就要看该月份是以哪一天作为“建神”轮值的日子,也叫“起建”、“建日”。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过不同月份是从哪天开始起建的,“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在干支纪法中,农历正月的“建日”为寅日,二月的“建日”为卯日,三月的建日为辰日,四月的“建日”为巳日,五月的“建日”为“午日”,六月的“建日”为未日,以此类推。

7月15入伏为何是“收日”?

前面有提到“六月建未”,农历六月是以带地支“未”的日子作为建日的。十二地支的排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建除的排序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农历六月以未日作为建日,则申日为除日,酉日为满日,戌日为平日,亥日为定日,子日为执日,丑日为破日,寅日为危,卯日为成日,辰日为收日,巳日为开,午日为闭。

整个农历六月都可以按这个规律将干支纪日和十二建除对应起来。

今年三伏天的入伏日期为7月15日,在干支纪法中对应的是庚辰日,是十二地支中的“辰日”,农历六月辰日为收日,因此就可以推断出今年入伏是“收日”。

今年入伏是“收日”有何传统讲究?

古人将三伏中的“伏”引申为“伏邪”,意指“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因为老传统里认为,入伏后人体阳气浮于外,阴气浮于内,此时阳气易损耗,如果不注意“护阳”,就可能出现暑热伤身的情况。

“收日”中的“收”在汉语字典里有收敛之意,也是入伏后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要及时调整日常作息和饮食习惯,无论在吃的方面还是起居方面要学会收敛,避免饮食不当、起居无常引发身体不适。要提醒大家,有钱没钱,记得:1不开、2不吃、3不出、4要晒。

1不开

汗未擦干前不开风扇空调

入伏后气温升高较快,人在户外就如同在桑拿房里待着一样,稍微动弹就浑身是汗,尤其是热爱运动的人,这个时节出汗量要比往常多不少。

古时候人们避暑条件落后,更多是借助自然的方式来降温。现代人有了风扇空调,于是不少人外出回来浑身是汗时,会第一时间打开风扇和空调对着吹,热意会瞬间一扫而光。

但要提醒大家,这种“快速降温”的方式要不得,因为伏天出汗是人体为了适应外界气温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如果因为贪凉而急着开风扇空调降温,会导致皮肤表面的毛孔迅速闭合,热量反倒憋在体内出不去了,会增加中暑的风险,还可能头晕目眩。

外出回来在汗还没擦干之前,建议大家先别开风扇空调,准备一条毛巾及时擦干汗水,缓一缓再开制冷设备降温,这样的解暑方式对身体会更温和一些。

2不吃

不吃刚从冰箱取出来的食物

天气一热,人们使用冰箱的频率都要比以往高出不少。有些人会在冰箱里放很多饮品,冰一冰再喝口感更好。也有些人怕吃不完的饭菜变质,会将剩饭剩菜放入冰箱中保存。

秋冬季节因为气温较低的原因,刚从冰箱取出来的食物,人们一般都会先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再食用,但入伏后受高温天气影响,也为了图个省事,部分人便省略了加热的步骤,刚从冰箱取出来的食物直接就入嘴了。

从科学角度来说,人体肠胃温度一般在36℃-37℃左右,而刚从冰箱冷藏室取出来的食物最多10℃左右,两者之间是存在明显温度差的。如果因为贪凉省事吃刚从冰箱取出来的食物,肠胃可能适应不了,容易拉肚子。

特别是对于小孩和老年人来说,刚从冰箱取出来的食物更不建议吃,最好是先加热再吃,或在常温的环境下放置1个小时再吃,这样对肠胃会更友好。

3不出

正午不出门

提到入伏后的传统忌讳,老人们常说“午时不出门”,指的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尽量少在户外待着。这是因为入伏后阳光较为毒辣,特别是正午时分更是一天之中日照最为强烈的时候,此时应学会避暑,而不是去晒太阳。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人推崇的避暑方式是深居简出。对此金朝诗人庞铸的诗中有写“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魏晋诗人程晓也在诗作中说“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如果不得已要在正午外出,记得做好防暑防晒措施,带上遮阳伞、遮阳帽、防晒墨镜,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发现有头晕或大量出汗现象,要尽快找到乘凉之地,警惕中暑先兆。

4要晒

在传统文化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三伏天是养阳黄金期,对此就有了一个民俗习惯“三伏晒背”,指的是三伏期间晒后背。经络学中人体后背是督脉所在之处,晒背有助于补阳排寒。

晒背前建议大家做好防晒措施,要准备个帽子进行头部防晒(也可以用遮阳伞),穿上合适的衣服(背部尽量露出来,若介意可以隔着衣服晒),记得不要空腹晒背,特殊时期不要晒背。

三伏晒背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要尽量在日照较为温和的时间晒背,比如早上8、9点,下午3、4点;其次每天不要晒太长时间,刚开始10分钟左右即可,再根据个人情况做调整;再次晒完背后不要立刻洗澡。

今年的三伏天很快就要到了,你做好准备了吗?在这里也祝愿大家,入伏安康,出伏顺利,整个三伏天期间心情愉快,事事顺意!

#图文夏日征集令#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日入伏,记得1不开2不吃3不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