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临汾日报
本报记者闫晏宏
夏日炎炎,许多疫情防控人员需穿戴防护用品在高温下开展工作,极易导致职业性中暑。为此,就如何预防和处置职业性中暑,日前,记者采访了临汾市职业病防治院职防办主任彭红英。
中暑可能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改变,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职业性中暑,关键在预防,各级疫情防控组织部门应制定疫情防控人员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彭红英介绍,近日,国家卫健委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人员防暑降温工作指南》。《指南》提出了七个防暑降温措施,包括: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对于不适合高温场所或高温天气作业的疫情防控人员要及时调整作业岗位;科学安排作业时间,避免或减少高温时段作业,加强高温场所和高温天气作业疫情防控人员的轮换休息,缩短连续作业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配备防晒遮阳伞、移动式送风风扇等必要的通风降温设施;加强高温作业个体防护,根据工作需要为疫情防控人员提供防护服内可穿戴的冷风马甲、散热背心等个人防护用品;配备防暑饮料及应急物品,如糖盐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以及冷水、冰袋等降温用品;倡导疫情防控人员科学饮食,减少高脂饮食,控制高糖、酒精饮料饮用和冰镇品食用,严禁空腹上岗;加强防暑降温宣传教育,提高疫情防控人员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彭红英表示,临床上中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暑先兆、中暑(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有时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这些就是中暑的先兆;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这时就要考虑热痉挛;如出现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的一系列血容量不足的特征,体温升高(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这时就出现了热衰竭;若体温高达40℃及以上,并出现意识障碍,可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昏迷等,也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这时就已经出现热射病。
疫情防控人员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工作,按防疫要求脱掉防护服,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并予以密切观察。疫情防控人员出现中暑时,应立即祛除致热因素,快速冰敷降温,补充水盐,采取控制抽搐、保护气道通畅等对症处理措施,并做好转运准备。
做好疫情防控人员防暑降温和劳动保护工作,预防高温中暑事件发生,才能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