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的天气真的是
热得连字都出汗了
这么热的天
我们会不自觉地
把“热死人了”挂在嘴边
事实上,这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今年7月以来,深圳已经接到了46宗中暑报警。
7月10日,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目前1人死亡,还有2人在抢救。
近日,郑州一名男子因中暑突然昏迷,身体核心温度达42.3度。
7月6日,医院急救医学科接收了一名47岁的“热射病”病人。该病人在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达40.7℃,经过30多个小时的抢救,病人未能脱离生命危险。
上面这些都不是个例
“热死人”的事件
年年都有发生
广东或将冲击37℃高温大关
7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宣称,根据欧洲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数据,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三的火热六月,并出现了广泛的极端高温事件。南极海冰6月份出现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
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监测预测月报》显示,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8℃,为年以来同期最高,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
根据气象部门预计,本周内广东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持续出现37℃左右高温。今天(7月13日)14时,广东最高气温已在36℃边缘,或往37℃大关行进。
未来几天副高环流继续控制广东大部,高温炎热依旧是主调,偶有雷阵雨来客串。
中暑有什么表现?
当长时间处于高温下,人体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人就会中暑。
我们常说的中暑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临床表现来看,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最需引起注意的是重度中暑。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以及多器官系统损伤。如患者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
“热射病”该怎么防?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主要指在持续闷热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不能及时排出,热量积蓄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等症状,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甚至多器官衰竭等。
它有3个突出特征:
高热(体温超过40℃);
没有汗液排出;
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
长时间在户外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尤其需要注意。此外,患有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以及老人、儿童和孕妇,都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当身边有人中暑,很多人第一个反应通常是掐人中,再喝藿香正气水。实际上,这对于急救来说并没有多大作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乘凉降温,才是真正有效的措施。
如何应对危险的中暑?
当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等现象时,就要警惕。
如果发生昏迷,应立即将患者抬放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扣、腰带,用冷毛巾敷在腋下、头颈、腹股沟处,并适当补充水分。
紧急处理后体温仍持续上升,则可以在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
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时,说明病情已非常危险,医院救治。
一旦体温持续升高到超过40℃,“热射病”就可能发生。
图片来源:TED-Ed
室内也要警惕中暑!
值得提醒的是,不是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通风差、温度高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中招。
一些人担心开空调浪费电,又住在通风不良的房子中,容易导致中暑。所以即使在家不出门,也要做好降温通风。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封闭的汽车。
阳光直射下,一小时内密闭车厢内温度可上升20℃以上,就算车外温度26℃,车内温度在经过30分钟暴晒之后,也将达到42℃。
所以,千万别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今年7月16日将正式入伏
迎来一年中最湿热的“三伏天”
大家一定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准备好防暑必需品
备好防晒用具,如涂防晒霜,戴宽檐帽、充足的水;穿宽松透气浅色服装,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
科学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饮水,可每隔15~20分钟补水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大量出汗,要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当饮用糖水或运动饮料。
注意散热
可以用冰毛巾擦身体或是风扇进行物理降温。炎热难挡时可用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把手腕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5秒,有助降低血液温度。
佛山市医护人员用上了“穿戴式空调”降温神器
热浪来袭
注意防暑防晒补水
戴太阳镜、遮阳帽、使用遮阳伞
穿透气、散热的棉、麻
或真丝面料的衣服
愿大家都能过一个
清凉夏日
今日推荐视频
熬夜后补觉真的有用吗?
研究发现
睡眠过少会带来持久大脑损伤
增加阿尔茨海默等疾病的风险
熬夜后
好好睡一觉可以补救回来吗?
一起来看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原标题:《广东冲击37℃高温!“热死人”不是开玩笑,这种病致死率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