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农历的“三伏天”,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从字面上看,“伏”就是指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在自古亘今的中国习武之人心目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似乎是增长技艺的必经之路。在全民健身已成生活时尚的当下,很多人也喜欢借用这样的俗语去鼓励大家在极端天气里保持锻炼。
这究竟对不对呢?
夏练三伏有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中国古人千百年来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它肯定有经过验证的道理。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用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夏季锻炼可以有效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呼吸器官功能。这是因为,运动本身就可使心脏冠状动脉口径增粗,让心脏供血更加充分,而在夏季锻炼,心脏的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减轻,心率会明显减慢,使心脏负担减轻,心肌耗氧量减少,这些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健康十分有利。而且夏天往往气压较低,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锻炼,呼吸会自然加深,人体血液中氧含量增高,物质的氧化过程会更加完善,从而保证身体各项新陈代谢的需要。
夏天适度锻炼还能促进消化系统功能。这是因为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消化功能常处于低下状态,胃酸分泌减少,导致食欲不振,容易患胃肠道疾病。但由于人的消化系统是在植物神经系统控制、调节下进行生理活动的。坚持夏练,可以使腹横肌活动幅度逐步增加,人为改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改善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伏天锻炼有门道
三伏天里锻炼,首先要因人而异,其次要讲究适时适度和科学锻炼,绝对不能盲目地在高温环境下锻炼身体。
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平衡。如果这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在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环境下,汗液蒸发较慢、人体散热出现困难时,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发人体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此外,高温也会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使得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也是“中暑”的一种)。
因此,夏季锻炼必须要对环境和自身体质有清晰的认识,在适宜的条件下,选择较舒缓、轻松的运动项目进行。尤其对于抗热能力、体质状况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来说,更是要选择早晚凉快的时段、以微运动为宜,气温过高时宁可不运动。即便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不可一味贪玩,“疲劳”健身。
除了环境、项目的把控外,夏季健身最重要的是适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传统健身夏日有优势
相对于很多激烈的现代运动项目,很多传统的中国健身方法在夏季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例如太极拳、健身气功这样以静、缓、柔等为特点的项目。
我们都知道,夏季的炎热很大程度上会干扰我们的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热上加热,甚至情绪激昂、脾气火暴。而心烦又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这也是夏季心脑血管、高血压、肺心病发病率明显增高的一大原因。
而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讲究气沉丹田、胸虚腹实,用呼气促进气血畅通于四肢百骸,再在合、曲、蓄等动作的引导下吸气,带动气血回流心脏,往返复始、一通百通。人若长期进行气沉丹田的锻炼就会降低兴奋点,控制胸中火气上冲头冠,使火气下行小腹乃至脚底涌泉穴,必然能达到平静心态、降低血压的效果。
太极拳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开合适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使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非常适宜夏季养心锻炼。(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