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在中医穴位又被称为“神阙”。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
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作用在肚脐,可以疏通气血,调理脏腑,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辅助作用,在中医里也被称作“脐疗”。
肚脐的表皮角质层很薄,屏障功能较弱,药物能穿透扩散,而且药敷肚脐简便易行,副作用也比吃药要少,很适合家庭日常用。
这几种常见病,药敷肚脐能缓解
如果是因为压力太大、思虑过度导致的,非病理性失眠,可以试试归脾丸调和敷脐。归脾丸本身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
方法:取中成药归脾丸8-10颗,碾碎。用蜂蜜、醋、凡士林、盐等混合,调和成糊状。每天睡觉前敷在肚脐上,外面用纱布或是胶布固定一下,避免弄脏衣物或被褥。
注:皮肤敏感者慎用。
生姜性温,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对阳虚带来的便秘有一定疗效,比较适合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的特征是怕冷、手脚冰冷、喜温热,容易疲劳、怕吹风。
方法:用白酒轻擦肚脐,把生姜切粒,敷在肚脐上,几个小时便可揭下来。
注:热性体质、过敏人群,不宜用。
如果女性是因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所致的痛经,可以用云南白药来缓解。
方法:取云南白药适量,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
中医认为,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才会引起小儿盗汗。五倍子、五味子,都有敛汗的功效。
另外,小儿缺钙也会出现多汗及掉头发现象,医院查一下微量元素,以明确原因。
方法:取五倍子、五味子各15克,研成细末。每晚睡前取3克,混入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圆形药饼,紧贴脐部,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次日清晨去除,连敷7天为1疗程。
中医认为,吴茱萸可以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对虚寒性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小水滴建议,胃痛患者应先请医生辨明自己的胃痛类型,这个方法只适用于寒性胃痛。多年的老胃病导致胃痛,也可以试试。
方法: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成软膏,敷于肚脐,隔日更换,10天为1疗程。
另外,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了,藿香正气水抹脐对预防中暑、治疗暑湿感冒的效果明显。有小朋友嫌味苦不愿意喝,家长可以用这种方法。
方法:用棉球吸足藿香正气水,涂抹肚脐;或是把棉球放在肚脐上,用创可贴或胶布贴住。可以在准备长时间户外活动前贴上,或是气温高的几天每天贴2-3小时,能预防中暑。
注:酒精过敏、皮肤有伤口的人不宜用。
这几种人不适合药敷肚脐: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过敏性皮肤者;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
药敷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暖,不可让脐部对准风口。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老人和小儿更要小心。
撕掉纱布之后,要注意脐部卫生。里面残留的药物,建议用温热的清水擦洗肚脐和肚脐周围,清除污垢,防止病菌滋生,必要时可以使用中性沐浴液。但不宜用力搓揉,以免弄伤皮肤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