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夏季的第6个节气。
每年7月22日到24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大暑。“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小暑到大暑,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
中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大暑这天,萤火虫卵化而出,“空山飞流萤,绕竹光复流”,是夏夜独有的诗意美景;五天后,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再过五天,时常有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热到蒸发的大暑,生活饮食上要注意哪些,才能平安度过这个节气呢?
一、消暑风物
1/荷花
旧俗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生日。荷出污泥而不染,初开花称“菡萏”,菡是未吐,萏是嫩葩,盛开后称“芙蕖”。
2/蝉鸣
绿树荫浓,盛夏白昼的蝉鸣越聒噪,人的心越宁静。
3/凉席
暑热季节,一张铺在睡榻上的凉席总是必不可少。
苏轼《南乡子》:“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簟,就是竹编的凉席。
4/凉扇
《济世仁术》曰:六月极热,可用扇急扇手心,则五体具凉。
5/消暑诗
白居易《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二、大暑习俗
1/饮伏茶
大暑正值伏天中的中伏,民间流传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来应对炎夏的酷热,并利用这一时期旺盛的阳气来治冬病。
伏茶是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2/晒伏姜
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待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3/烧伏香
大暑这天要去庙里祈祷风调雨顺,求雨消暑。
4/送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很多渔村的传统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意义是送暑保平安。“大暑船”按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载有各种祭品。渔民轮流抬着在街上游行,最终运送至码头祈福。随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5/吃荔枝
莆田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当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6/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7/吃凤梨
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民间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8/吃仙草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药食两用植物。具有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9/斗蟋蟀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时节,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三、大暑养生
1/宜防暑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大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最好穿着清凉的长袖衣物,遮阳吸汗防晒伤。
2/宜补水
大暑时宜多喝水,喝热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汤、菊花茶等消暑茶汤。避免体力消耗大的运动,出汗后可饮用糖盐水、茶水等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三伏天里,也可喝米酒解暑消渴,小酌白酒则可以祛湿驱寒,安神助眠。
3/宜饮食清淡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鱼类、豆类,如冬瓜、莲子、西瓜。适当吃苦,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预防中暑。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生冷食物也应少食,勿贪凉。炎热的天气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四、大暑食单
1/石斛麦冬瘦肉汤
材料:石斛12g、麦冬10g、百合10g、猪肉g、清水1L、盐
做法:麦冬、石斛、百合洗净备用;猪肉洗净切片入沸水锅焯水,断生后捞出备用;将全部材料下锅,加1L冷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煲2小时,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2/红糖姜茶
材料:老姜、红糖
做法:老姜切丝入锅,放入适量的清水,加适量红糖煮开即可。早晨饮用最佳。
功效:驱寒暖胃,预防感冒。
3/菊花茶
材料:菊花、枸杞
做法:取菊花、枸杞适量,放入茶壶,沸水冲泡,3-5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