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有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表示有中暑的症状。7月29日晚上19点,医院内科田立民副主任受邀线上为富智康近员工讲授《防治中暑的常用方法》课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中暑(heatillness)是指高温,高湿环境中发生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散热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的病因
1.获取过多外源热量(环境温度过高等);
2.产热量增加(重体力劳动、发热、甲亢等);
3.散热障碍(湿度大、肥胖、穿透气不良衣服等);
4.汗腺功能障碍或衰竭(系统性硬化病、皮肤瘢痕、滥用*品等)。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映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低下,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温增高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深度昏迷。
(2)心血管系统;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易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且Pa02并不升高;肺血管内皮由于热损伤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水、电解质代谢: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出汗量的最高生理限度约6L,汗中氯化钠含量约为0.3~0.5%,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
(5)泌尿系统: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液浓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管型尿,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暑症状
前驱症状
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衰竭
常发生在老年人及未能热适应者,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弱或缓,血压偏低但脉压正常。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前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
*继而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淡忘和昏迷。
*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出现紫绀。
*脉搏加快,脉压增宽,休克时血压下降。
*可有心律失常。
*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式呼吸。
*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
*瞳孔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患者初感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继而头痛剧烈、呕吐、淡忘、昏迷,头部温度常较体温高,称日射病,属热射病的特殊类型。
现场初步治疗
及时将病人抬到阴凉处或空调供冷的房间(室温20℃)平卧休息,解松或脱去衣服;用井水、自来水或温水浸透的毛巾擦拭全身,不断磨擦四肢及躯干皮肤以保持皮肤血管扩张而促进散热,同时配合电扇吹风。头部、颈两侧、腋窝及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可置冰袋。降温时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到凉爽舒适为宜。口服凉盐水及其它清凉饮料。
无论应用何种降温方法,只要待体温降至38℃(肛温)左右即可考虑终止降温,但又不让体温再度回升。降温时,血压应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并密切监测有无心律失常出现。
田立民副主任强调道,中暑病死率在20%~70%之间,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死亡者中80%在50岁以上,但亦有一定数量的年轻人,尤其是剧烈运动者、孕产妇。有些中暑患者可遗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肌肉损伤者可持续数周肌无力,重症热射病患者往往留有永久性脑损伤。一旦出现重症中暑,一定要及时就医。
中暑高危人群的预防保护
1.老年人:首次热浪袭击的重点对象是老年人。老年人中特别有心血管疾病等易患中暑者,在夏季应少外出活动,衣服薄而宽大,经常淋浴或冷水盆浴,避免利尿剂的过度使用,特别提出的是用阿托品时要慎重预防过度抑制出汗。
2.孕产妇:可采取在高温期间尽力向每位孕产妇进行一次防暑知识教育,彻底破除不通风、不洗脸、不刷牙等旧的习俗,一旦孕产妇出现中暑的前驱症状如四肢乏力、口渴、头昏、胸闷、大汗、恶心等,应立即将其放在阴凉通风处,凉水擦身,医院救治。
3.室外作业、剧烈运动者:要适当调整作业时间,要有遮阳设备,补充足量水、盐,尤其要避免由空调状态快速进入高温环境,以防发生意外。
4.夏季坚持耐热锻炼,提高耐热力。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