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湖南高一新生*训时死亡的新闻登上热搜,教育局通报系因突发热射病去世。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类型,是中暑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与普通的中暑相比,运动性中暑(exertionalheatstroke,EH)带来的损害更大,我在工作中,经常会为大型运动比赛做保障,运动性中暑的情况发生并不少见,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运动性中暑。
大学生*训经常会发生意外
什么是运动性中暑
运动性中暑是一种运动性疾病,是指肌肉活动时产生的热超过身体能散发的热而造成运动员体内的过热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产热大于散热造成身体热度偏高。多见于年轻的体育锻炼者、士兵、马拉松跑者、铁人三项运动员等。与经典中暑不同之处是,骤然发生居多,在运动中或者运动后发生。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热,可以使体温升高到40℃甚至更高,尤其是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运动性中暑发生的频率就更大。
需要重点说的是:运动性中暑不一定发生在炎热的天气,在温度不高的天气,如果湿度较大,加上个人因素,也有可能发生运动性中暑。
运动性中暑的发生机理
正常人体温在(36.5±0.7)℃,体温的稳定需产热和散热之间平衡,下丘脑通过对肌张力、血管张力和汗腺功能的控制而进行调控。人体产热除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基础热量外,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是另一重要来源。常温下散热的主要机制是辐射,其次是传导、对流和蒸发。外界温度升高并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主要依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在炎热和/或湿热环境下剧烈运动,肌肉产生的热超过身体散发的热,体内有大量的热蓄积,可使体温升高到40℃甚至更高,导致体液过度丧失,引起组织、器官功能的损害而发生一系列热损伤,出现运动性中暑。
散热不及时是发生中暑的主要原因
运动性中暑的症状
运动性中暑与普通中暑的症状类似,主要可能有以下表现
高热:直肠温度可大于41度。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昏迷、精神错乱、激动、抽搐等皮肤发热、干燥、或呈现粉红色,这与血液循环状态有关,有些人在开始是大量出汗,较晚时间才出现皮肤干燥。呕吐、腹泻、低血压
运动性中暑的诊断
我们如何来判断是否是运动性中暑呢?在炎热天气激烈运动时,原先健康的运动者骤然出现虚脱,我们首先要考虑运动性中暑,当然我们还需要排除脑膜炎、癫痫、脑溢血、低血糖、运动性晕厥等。大概有百分之20的人有先兆症状,比如头晕,无力,恶心,头痛,定向力障碍等。
运动性中暑的并发症
运动性中暑有很多并发症,大概有以下几种:
中枢神经系统:意识丧失,昏迷超过24小时,往往会留下后遗症。心血管系统:窦性心动过速,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等呼吸系统:常见一些过度换气的征象,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可以出现肌红蛋白血尿,尿中可以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肝胆系统:12-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和AST,ALT升高。胃肠道症状:常见的是呕吐,腹泻,严重可以出现血性腹泻,黑便。不耐热个体的特征
人群中有一些人,对热更加敏感,比一般人更容易体温升高,更容易出现中暑。年轻人发生运动性中暑的危险更大。常见引起不耐热的原因有先天性原因和后天因素,比如:脱水、肥胖、体能水平差,某些疾病,皮肤因素等。
另外有些药物也会让人更加容易发生运动性中暑,比如利尿剂,缓泻剂,血管收缩药物,以及可卡因酒精等。
运动性中暑等预防
运动性中暑一旦发生,危害很大,在夏季我们运动时,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
提高认识,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运动性中暑发生在高温天气,但是已经有资料表明即使在25℃的环境中,剧烈运动加上湿度大出汗少,也有可能造成运动性中暑。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50分钟,至少休息10分钟。运动中注意营养和补水。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入,增加维生素B1、B2、C的补充,运动中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原则,盐的每日用量从每日10克增加到20克,可以在运动中补充电解质饮料,或者功能饮料。如果曾经发生过中暑,运动更加需要谨慎,有些人中暑后完全恢复需要一年的时间。
运动性中暑的处理
最首要的是降温,要立刻把中暑者移到清凉的地方,解开衣服,用凉水擦浴,有风扇的话,用风扇吹风,如果30分钟内直肠温度没有降到38.9度以下,尽快采取凉水浸泡浴来降温。
尽快移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服,凉水擦浴
症状严重的,在上面处理的同时,拨打,医院处理。医院可采取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总结:运动性中暑是一种夏季运动经常发生的情况,尤其是年轻人,在温度较大,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可能会发生运动性中暑,即使在气温不高,也有可能发生运动性中暑,提高认识,做好预防,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性中暑,一旦发生运动性中暑,我们要做的就是降温,送医院。
参考文献:实用运动医学第四版曲绵域于长隆